一、科学统筹:构建分级响应机制
冬季清雪除冰预案应以雪情等级划分为基础,建立”蓝黄橙红”四级响应体系。根据气象预警信息,明确不同降雪量对应的作业标准:小雪(≤2.5mm)要求12小时内完成主路清理,中雪(2.6-5mm)需启动机械编组作业,大雪(≥5.1mm)须全员上岗并协调社会力量支援。预案需配备动态监测系统,每30分钟更新一次重点路段结冰指数。
二、资源保障:建立”四维一体”储备体系
1. 设备配置:按每10公里道路配置1台多功能除雪车、2台撒布机的标准储备,重点区域增设滚刷式清雪机
2. 物资储备:建立融雪剂分级使用标准,普通路段采用环保型氯化钙(库存量≥200吨),桥梁使用有机融雪剂
3. 人员组织:组建专业队伍+应急突击队+志愿者三级梯队,开展冬季专项培训并通过模拟演练验证预案可行性
4. 智慧支持:运用GIS系统实时监控机械位置,通过车载终端采集路面温度、积雪厚度等数据
三、作业流程:实施标准化清雪规范
建立”三时段作业法”:降雪初期的预防性撒布(融雪剂用量30g/㎡)、降雪中的循环清运(机械编组间隔≤2小时)、雪后的精细化处理(人行道残雪清除率≥95%)。重点保障”三桥五路两枢纽”,对医院、学校周边实行优先保障机制。建立与交警部门的协同机制,实现清雪作业与交通疏导的无缝对接。
四、安全保障:建立双重防护机制
作业人员必须通过岗前安全培训并配备反光标识、防滑靴等11项劳保用品。建立机械设备”三查制度”:出车前检查、作业中巡查、收车后检修。对使用后的融雪剂残留进行环境评估,pH值监测点位密度需达到1个/平方公里。
五、监督考核:构建量化评估体系
制定《清雪作业质量验收标准》,涵盖完成时效(误差±15分钟)、路面见底率(≥90%)、群众满意度(≥85分)等12项指标。建立”红黑榜”通报制度,通过智能巡查车+人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,确保预案执行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