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垃圾因其感染性、毒性等特殊危害属性,需遵循严格的处置流程。本文系统梳理医院医疗垃圾处理的核心环节,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参考。
一、分类收集:源头管控的关键
1. 精准分类标准
依据《医疗废物分类目录》,采用”五色分类法”:
– 感染性废物(黄色包装)
– 损伤性废物(锐器盒+黄色标识)
– 病理性废物(红色包装)
– 药物性废物(褐色包装)
– 化学性废物(专用灰色容器)
2. 科室级预处理
– 锐器立即投入防穿透容器
– 高液量废物先行凝固处理
– 病原体培养基高压灭菌后移交
二、暂存管理:中转环节的规范
1. 标准化暂存设施
– 独立建筑,距医疗区>50米
– 防渗地面+紫外线消毒系统
– 冷藏设备(病理性废物专用)
– 双人双锁管理制度
2. 交接登记制度
– 电子联单系统实时追踪
– 重量精确到0.1kg
– 交接双方签字确认
三、专业运输:闭环管理的重要保障
1. 专用车辆要求
– 全密闭厢体
– GPS定位系统
– 应急收集装置
– 48小时内完成清运
2. 运输路线规划
– 避开人口密集区
– 固定运输时段
– 突发泄漏应急方案备案
四、集中处置:终端无害化处理
1. 主流处置技术
– 高温焚烧(850℃以上)
– 微波消毒(感染性废物)
– 化学处理(细胞毒性药物)
– 卫生填埋(残渣处理)
2. 环境监测机制
– 排放气体在线监测
– 周边土壤半年检测
– 飞灰固化后专业填埋
注意事项
– 严禁混合生活垃圾
– 防护装备每班更换
– 应急预案定期演练
– 工作人员年度体检
医疗垃圾处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环节,需建立”分类-收集-运输-处置”全流程追溯体系。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与人工核验相结合,实现医疗废物100%规范处置,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