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路清扫作业是城市环卫管理的重要环节,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环卫工人生命健康和公共交通安全。为规范作业流程、降低事故风险,需从人员防护、设备操作、作业流程三方面落实安全规程。
一、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要求
1. 个人防护装备:作业人员须穿戴反光警示服、防滑劳保鞋及防护手套,夜间作业需配备爆闪肩灯。头部防护需选用带有侧边防撞功能的工程头盔。
2. 健康监测:建立岗前血压、心率检测制度,严禁疲劳作业。高温季节实施”避峰作业”,配备防暑降温药品及移动式遮阳设备。
二、机械车辆操作规范
1. 设备安全检查:每日启动前需完成制动系统、警示灯、液压装置等12项点检,建立”一车一档”维修记录。
2. 作业速度控制:主干道清扫车速不超过15km/h,人行道作业切换至低速挡位(≤5km/h)。遇复杂路段应实行”停车-清扫-移位”分段作业法。
3. 避让机制:在车流量高峰时段(7:00-9:00/17:00-19:00)执行动态避让制度,与通行车辆保持≥2米安全距离。
三、特殊场景应急处置
1. 交通事故预防:在弯道、坡道等危险路段设置移动式防撞桶,配备交通引导员。遇能见度<50米雾霾天气立即停止作业。
2. 突发事件处理:制定危化品泄漏、路面塌陷等7类应急预案,作业车辆标配灭火器、防毒面罩及应急警示牌。
3. 传染病防控:建立医疗废弃物专用收集流程,配置紫外线消毒设备和防护服更换间,落实”作业-消毒-更衣”三级防护。
通过构建”培训-执行-监督”闭环管理体系,定期开展VR事故模拟演练,可提升安全规程执行效能。建议市政部门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,实时监控作业轨迹、设备状态及人员体征数据,实现风险预警智能化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