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日常运转中,环卫有限空间作业是保障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,但同时也伴随着严峻的安全挑战。此类空间通常指封闭或部分封闭、进出口受限、自然通风不良、易造成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物质积聚、氧含量不足的空间,如地下污水井、化粪池、垃圾压缩站、地下管廊等。由于其特殊结构及内部环境复杂多变,作业过程中存在极高的安全风险,亟需系统化、规范化的安全管理。
环卫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风险包括中毒窒息、爆炸、淹溺、坍塌等。其中,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和氧含量不足是最常见且致命的隐患。例如,有机物发酵可能产生硫化氢、甲烷等有毒易燃气体,短时间内即可导致作业人员中毒或窒息,甚至引发爆炸。同时,空间内照明不足、通讯不畅、结构失稳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作业难度和事故概率。许多惨痛事故的根源在于安全意识薄弱、审批流程形同虚设、防护装备缺失以及盲目施救。
为有效管控风险,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“先通风、再检测、后作业”的核心原则。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辨识,实施严格的作业审批制度,未经审批严禁进入。利用专业仪器持续检测空间内的氧浓度、易燃易爆物质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,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。作业过程中必须持续通风,并确保有经过培训的监护人员在外部持续监测,保持有效联络。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,包括呼吸防护器具、安全绳、防爆照明工具等。
应急救援是安全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。必须制定针对性的专项应急预案,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,如便携式气体检测仪、通风设备、三角架等。严禁盲目施救,施救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,科学施救,避免伤亡扩大。
保障环卫有限空间作业安全,关键在于将安全管理体系落到实处。通过强化人员培训、完善规章制度、配备可靠装备和严格监督执行,方能有效遏制事故发生,切实守护环卫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,筑牢城市运行的安全基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