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,规范的消毒操作是切断病毒传播链的重要防线。本文依据WS/T 774-2021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》等专业文件,梳理关键操作规范。
一、消毒操作基本原则
1. 科学消毒:依据场所风险等级选择消毒方式
2. 精准消毒:重点针对高频接触表面(门把手、电梯按钮等)
3. 适度消毒:避免过度消毒导致环境污染
4. 安全防护:操作人员需佩戴N95口罩、护目镜、橡胶手套
二、标准化操作流程
1. 预处理阶段
– 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
– 移除易腐蚀物品
– 配置消毒剂(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-1000mg/L)
2. 实施阶段
– 自上而下、由内向外进行喷洒
– 物表消毒采用擦拭法(接触时间≥10分钟)
– 空气消毒优先选择紫外线循环风设备
3. 终末处理
– 消毒后通风30分钟以上
– 消毒器械彻底清洗
– 防护用品按医疗废物处理
三、重点场所操作要点
1. 医疗机构
– 高频接触表面每2小时消毒1次
– 使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重症区域
– 严格执行”一患一消”制度
2. 公共场所
– 电梯按键覆膜并每4小时更换
– 中央空调系统每周专业消毒
– 设置消毒地垫(有效氯含量2000mg/L)
3. 居家环境
– 玄关设置消毒过渡区
– 生鲜食品采用500mg/L含氯消毒剂表面处理
– 织物类使用56℃热水浸泡30分钟
四、常见误区警示
1. 禁止室外环境大规模喷洒消毒
2. 不同消毒剂严禁混合使用(如84消毒液与洁厕灵)
3. 75%酒精不适用于空气喷雾消毒
4. 消毒剂浓度并非越高越好
建议各单位建立消毒工作台账,定期开展效果评价。通过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消毒质量,确保物表RLU值≤1000为合格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