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日均承载数千人次接触的城市枢纽,公交站台的清洁消毒关乎公共卫生安全。尤其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或特殊时期,实施科学、彻底的深度消毒,是切断病毒传播链、保障市民出行安全的重要防线。
一、 消毒前准备:专业防护是基础
人员防护: 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合规的N95/KN95口罩、防护眼镜、一次性橡胶手套、防水围裙或防护服。消毒结束后规范脱卸,及时洗手。
环境清场: 尽量避开高峰时段作业,疏散候车人群。设置临时提示牌,明确告知正在进行消毒作业。
物料到位: 准备经备案、对新冠病毒等常见病原体有效的消毒剂(如含氯消毒液、季铵盐类、过氧化物类)、专用消毒桶、不同标识的洁净抹布与污染抹布、专用拖把、喷壶、刮水器、医疗废物垃圾袋。
溶液配制: 严格遵循消毒剂说明书,用冷水精准配制所需浓度。例如,含氯消毒液(如84消毒液)用于物体表面通常为250mg/L – 500mg/L浓度(即1:100至1:200稀释)。现配现用,确保有效氯含量达标。
二、 深度消毒流程:科学覆盖无死角
1. 垃圾容器清消:
清空站台所有垃圾桶,移除内胆。
对内胆内外表面、垃圾桶内壁及外表面(特别是投放口、把手)进行彻底喷洒或擦拭消毒,作用时间≥10分钟。
套好新的垃圾袋。
2. 高频接触面重点攻坚:
顶棚与立柱: 使用喷壶或消毒设备对顶棚下方、支撑立柱进行全面喷洒,确保覆盖。
座椅表面与缝隙: 采用“Z”字形路径对座椅表面、靠背、扶手及下方缝隙进行湿式擦拭消毒,作用时间保持充分。
站牌与信息栏: 对站牌框架、玻璃面板(特别是线路信息显示区域)、触摸屏(如适用)、二维码区域、信息栏边框及玻璃面进行细致擦拭消毒。避免消毒液渗入电子设备内部。
栏杆扶手: 对候车区隔离栏杆、扶手进行全方位擦拭,尤其关注人手抓握部位。
3. 地面彻底消杀:
使用浸透消毒液的拖把或专用设备,对站台地面进行湿拖。由内向外、由高污染区向低污染区有序作业,确保覆盖所有区域,包括边角。
重点处理痰渍、呕吐物等明显污染区域:先覆盖消毒液(作用30分钟),再清除污染,最后再次消毒。
4. 细节盲区不容忽视:
广告灯箱/橱窗边框: 细致擦拭边框、接缝处。
顶棚排水槽: 清理杂物后喷洒消毒。
地面盲区: 站台边缘、排水口周边、垃圾桶底座下方。
临时设施: 如临时摆放的隔离栏、告示牌表面。
三、 消毒后处理:闭环管理保安全
作用时间保障: 所有消毒区域必须保证消毒剂在物体表面停留足够时间(通常10-30分钟),以达到有效杀灭效果。
清水去除残留: 对于座椅、扶手等人体频繁接触部位,在达到作用时间后,使用清水浸湿的洁净抹布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(含氯消毒液尤其必要),防止腐蚀或皮肤刺激。
工具规范处置:
污染抹布、拖把头等重复使用物品,用后浸泡于消毒液中≥30分钟,再清洗晾干。
一次性防护用品、废弃抹布等按医疗废物要求装入黄色垃圾袋,密封后规范处理。
清洗所有消毒容器、工具,存放于通风干燥处。
通风与环境恢复: 消毒作业完成后,保持站台良好通风。移除警示标识,恢复正常使用。
四、 关键提示:
频次依据风险: 常规时期每日1-2次,疫情高发或特殊要求时增加频次。
避开高峰时段: 首选早高峰前、晚高峰后或平峰时段作业,减少对乘客影响。
明确告知: 消毒作业期间及完成后,设置清晰提示牌,告知市民已完成消毒及大致时间。
记录留痕: 建立消毒台账,详细记录消毒时间、区域、使用消毒剂种类及浓度、操作人员等信息,确保责任可追溯。
公交站台作为城市流动的窗口,其卫生状况直接体现城市管理水平。严格执行标准化深度消毒流程,是构建安全、安心公共交通环境,守护市民健康出行的坚实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