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公众环境意识提升,传统环卫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、精细化的管理需求。近年来,各地通过技术赋能、模式优化与公众参与等方式,推动环卫服务创新,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。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创新实践:
—
一、智慧环卫:技术驱动效率提升
案例:杭州市“城市大脑”环卫系统
杭州市依托“城市大脑”平台,整合物联网、大数据和AI算法,实现环卫作业全程智能化管理。
– 智能调度:通过车载传感器、垃圾桶满溢监测装置实时采集数据,动态规划垃圾清运路线,减少空跑率30%以上。
– 人员管理:为环卫工人配备智能手环,监测作业轨迹与健康状态,优化班次安排,降低劳动强度。
– 应急响应:AI识别摄像头自动发现路面垃圾或污染事件,系统即时推送至最近作业人员,处理效率提升50%。
—
二、市场化改革:PPP模式激活服务效能
案例:深圳市环卫一体化PPP项目
深圳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环卫服务,通过“政府监管+企业运营”的PPP模式,打破传统行政包办弊端。
– 全链条服务:企业负责道路清扫、垃圾分类、转运及终端处理,实现“一把扫帚扫到底”,避免多头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。
– 绩效挂钩:政府按清洁度、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支付费用,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,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增至95%。
– 资源整合:企业引入新能源作业车辆、智能垃圾分类设备,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推动产业升级。
—
三、公众参与: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
案例:成都市“垃圾银行”积分激励制度
成都试点“垃圾银行”小程序,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与减量。
– 积分兑换:居民投放可回收物或正确分类垃圾可获得积分,兑换生活用品或社区服务,参与率提高40%。
– 教育赋能:结合社区宣传活动、垃圾分类指导员驻点,提升居民环保意识,促进源头减量。
– 数据反哺:平台积累的垃圾分类数据为政府优化清运频次、设施布局提供依据。
—
四、生态融合:环卫与碳减排协同创新
案例:厦门市“海上环卫”体系
厦门针对海洋垃圾问题,建立陆海统筹的“海上环卫”机制。
– 专业队伍:成立海上保洁队伍,配备打捞船、无人机巡航系统,每日清理海岸线及近海漂浮垃圾。
– 循环利用:收集的海洋塑料垃圾经处理后制成再生制品,部分收益反哺环卫运营,形成闭环经济。
– 区域联动:与邻近城市建立跨区域海洋垃圾联防联控机制,提升整体治理效果。
—
五、未来展望:从“治脏”到“治未病”
环卫服务创新正从被动处理转向主动预防。例如,通过大数据预测垃圾产生峰值、布局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、推广“无废城市”理念等,逐步构建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的长效体系。未来,环卫服务将更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发展,成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。
结语
这些创新案例表明,环卫服务不再局限于“扫帚+簸箕”的传统模式,而是通过技术、制度与人的协同,走向精细化、智能化、社会化。其核心在于以问题为导向,以价值创造为目标,为全球城市环境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