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公共厕所作为人员流动密集场所,其卫生消杀工作直接影响防疫成效。本文依据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》及国家疾控中心相关指引,整理专业消杀操作标准。
一、分级消杀标准体系
1. 常规消杀:每日不少于4次全面消毒(6:00/10:00/14:00/18:00)
2. 高频接触部位:门把手、冲水按钮等每2小时消毒1次
3. 污染应急处置:发现呕吐物等立即启动终末消毒程序
二、专业操作规范
1. 消毒剂配制:含氯消毒液有效氯浓度500mg/L(1:100稀释84消毒液)
2. 作业流程:
– 穿戴二级防护装备
– 先物理清洁后化学消毒
– 遵循”从上到下、由内而外”顺序
3. 重点区域处理:
– 便器内壁滞留消毒10分钟
– 地漏注入500ml消毒液封堵
– 通风系统每日紫外线照射30分钟
三、质量监控要求
1. 建立消毒台账:记录时间、人员、消毒剂批号
2. ATP生物检测:每周随机抽样表面残留菌落<30RLU
3. 第三方评估:每月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环境核酸检测
四、创新技术应用
1. 智能监测系统:实时显示人流量与消毒提醒
2. 光触媒涂层:在墙面形成长效抗菌膜
3. 无接触设备:自动感应冲水与洗手液供给
建议管理单位建立"三查三测"机制(自查、互查、专查+温度检测、浓度检测、生物检测),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与数字化监管手段,切实筑牢公共卫生防线。